对作协的四点建议 – 云里风
对作协的四点建议 云里风
马华作协成立迄今,转瞬间已达35载,由草创而发展至目前之规模,其间曾经历不少的挫折与困难,幸赖前辈作家们的英明领导及广大文学界人士之鼎力支持,始能克服重重难关,渐入佳境。在过去这段不算漫长的时光里,举办了许多推展马华文学的活动,如出版《90年代马华文丛》、与南洋商报联办写作讲习班、出版《当代马华文学大系》、组团前往中国访问等,这些成就,都将载入作协的史册中,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资料。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在英殖民地时期姑且不说,自1957年独立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由于政治上的偏差,马华文学一直无法列入国家文学的一环,别说政府当局不予赞助和鼓励,即便是华人社会也没有给予重视和支持,马华作家们惟有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孤军奋斗。不过,在他们的辛勤播种与灌溉之下,终于也取得一些收获,虽然成绩不算理想,毕竟已在马华文学的发展道途中建立了长征的堡垒。马华作协和其他文学团体就是在相濡以沫的情况下,并肩作战,各自发挥功能,为马华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多年前,我在担任马华作协会长期间,曾大力提倡三结合运动,吁请文学界、企业界和新闻界通力合作,共同推动马华文学的发展。两年一度的文学节,即是这三结合运动催生下的产物。此文学节每两年一届,去年已晋入第12届,参与的华团逐年增加,证明华人社会已对马华文学有所重视,并愿意以实际行动予以支持。而星洲日报的花踪文学奖,规模庞大,成绩辉煌,更是三结合运动中的佼佼者。上述两项大型的文学活动,今后倘若不断地举办下去,加上马华作家及华人社会的紧密配合,肯定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马华作协在经历了35年艰辛岁月后的今天,显然已建立了坚固的基础,只要马华作家们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必能攀登一个更高的境界。
欣逢作协35周年庆典之际,本人谨掬至诚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 出版马华文学丛书 马华作协在我担任会长时,曾出版了37册的《90年代马华文丛》,协助30多位马华作家出版著作,惜本人离开作协领导层后,此出版计划即告中止。后来我担任乌鲁冷岳兴安会馆会长,为了马华文丛的出版不致于中断,乃以该会名义出版了5辑58册的《马华文丛》。2002年我转任雪隆兴安会馆会长,又以该会名义出版《兴安文丛》,至目前为止,共已出版5辑30册。其中第5辑命名为《兴安金炎文丛》,以雪隆兴安会馆及作协之名义联合出版。
本人认为要推展马华文学活动,单靠文学界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如能得到热心华团从旁协助,必收事半功倍之效。大马福联会、乌鲁冷岳兴安会馆及雪隆兴安会馆无疑地已在这方面扮演了有效的角色。不过,作协既然是一个全国性的文学团体,当然应该以身作则,起领导作用,对于出版马华文丛,可说是负有神圣的使命,责无旁贷。作协目前设有“方北方基金”,除了已出版一套《方北方全集》外,也替所有马华文学奖得奖人出版个人选集,这是一件值得赞扬的好事。我认为马华作协亟应加紧落实三结合运动,积极征求热心企业家赞助文学出版基金,长期有系统地出版文学丛书,协助马华作家们出版著作,以解决彼等在出版上所面对的困境,藉此促进马华文学的发展。
二. 作协的会刊应定期出版 作协成立后不久,即出版《写作人季刊》,每三个月出版一期,后来因经费困难,发行无方,不得已改为半年刊,并改名为《马华作家》。在我担任作协会长的10年中,尽管经费非常缺乏,但仍如期出版。记得有一期稿件编好后,在付印之前,才发觉由于执行秘书的疏忽,没有及时获得KDN出版准证,后来有一位文友告知,如果出版不定期刊物,可以毋需申请出版准证。自那期起,作协就把它改名为《马华文学》,虽然没有规定出版日期,仍然是每半年出版一次。
三. 继续举办写作讲习班 由1983年起,马华作协曾和南洋商报联办了七届的写作讲习班,敦请国内外作家主讲各种文学创作课题,每届招收学员50至80名,他们除了聆听讲师讲课外,也进行创作练习,由指导老师评改,然后推荐给报刊发表,结业后颁给毕业证书。我认为这是马华文学界最大规模的培育新人的活动,获得青年文友们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先后参加者超过400名。据我所知,马华文坛有许多后起之秀,都曾经是写作讲习班的学员,足见此举已收到显著的效果。马华作协应再度和新闻媒体联办这种富有意义的活动,藉此培育新苗,发掘年轻的写作人才,成为马华文坛后继的生力军,以壮大马华文学界的力量。
四. 应恢复和中国文学界的互访计划 1991年5月,大马华文作协趁着马、中正式开放的良机,率先组织了一个代表团前往中国访问,行程历经广州、西安、桂林、北京、上海、杭州及厦门等地,所到之处,都与当地文学界人士聚谈交流。我们在5月29日抵达北京,在特别的安排下,次日上午即前往拜访久已闭门谢客的文坛泰斗冰心,给我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当天中午,中国作协设盛大欢迎会接待,作协书记邓友梅致词时对代表团表示热烈欢迎,声称这是马、中文学界一项历史性的盛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会者尚有名作家艾青、萧军、苏叔阳和舒乙等,双方恳切交流,气氛融洽。这次的破冰之旅,为马、中的文学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不久之后,我们就邀请中国三位名作家钦鸿(江苏)、李玲修(北京)和李天芳(西安)来马作文学巡迴演讲,接着邓友梅、王蒙、潘亚暾、柯灵(当时他率领江苏7位名作家)、王安忆、苏叔阳、舒婷、二月河、刘心武、蒋子龙以及最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等,也先后应邀来马,给马、中文学交流掀起了一阵热潮。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中国作协书记邓友梅的建议下,大马华文作协和中国作协签订了一份马、中作家互访的协议书,每年轮流互访一次。我们先后组团访问了北京、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宁夏、青海及福建等地,受到当地作家及文学团体的殷勤接待。我们也多次组团出席在中国各地举办的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在这段期间内,可说是马、中文学界的蜜月期,彼此间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中国作家的恳切指导,也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鼓励作用。后来这项互访计划不幸因经费问题而停止了,殊为可惜。
我认为马华作家如果想在创作的质量上有所提升,和外国华文作家密切交流,以扩大视野,互通讯息,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虽然两年举办一次的亚细安文艺营,给我们提供了和东南亚华文作家交流的平台,但最近这十多年来,和中国作家的交流却相对减少了。
鄙意认为马华作协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除了尽可能派代表出席在中国各地举办的文学研讨会外,也应设法恢复互访的计划,使马、中文学界能有进一步紧密联系,藉此增进感情、促进交流,这样必会给马华文学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政治格局,已进入两线制的新纪元,偏激的种族主义显然为大部分人民所唾弃,希望执政者应以此为殷鉴,公平对待各民族。苟能若是,那么作为我国文化重要一环的马华文学,必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刍荛之见,聊充作协35周年的献礼,并以此与马华文友共勉。
1.3.2013
本専栏作者意见不代表本会立场